4月24日,在南京河西CBD上班的白领朱先生向记者“吐槽”,早上和搭档一同购买的同款瑞幸咖啡居然差了6元,而且两位咖啡搭子历来价格就不同,最可气的是自己还购买了瑞幸的“咖啡自在卡”,但自己每次都比搭档贵个两三元,今日更离谱一杯贵了六元。
开端还想是不是因为优惠券形成不同,紧接着朱先生恳求搭档合作自己再买一杯,心想这次应该相同了吧?好嘛仍是差4元。
回公司后朱先生越想越气愤,这“咖啡自在卡”买了个孤寂嘛。紧接着找了几个搭档翻开手机端的瑞幸小程序,发现每个人的价格都不同。以“大西瓜生椰冷萃”为例,最廉价的10.9元,最贵的16.8元。
随后,记者以一般顾客的身份向瑞幸咖啡的店员求证,店员笑着答复:“体系推给每个人的优惠券都不相同,咱们也没办法”。
随后,记者就这一状况电话问询瑞幸客服,得到的回复也是体系会不守时发放优惠券,当问及为何朱先生没有收到相同优惠券的时分,瑞幸答复发放人群不同,每个人是不相同的。至于购买“咖啡自在卡”后单杯咖啡居然比不必自在卡反而贵了1-2元的状况,瑞幸客服解说说是他们的优惠券优惠力度更大。
记者随机又采访了一位刚从瑞幸买完咖啡的王女士,王女士介绍:“我很早之前就发现自己点的咖啡价格比他人贵,所以开了两个号,小号能喝到9.9元的生椰拿铁,而大号却要13.9元,咱们公司的小姐妹遍及都有两个号。”
大数据“杀熟”吐槽由来已久,不少被调查者表明曾被“杀熟”,而网购渠道、在线旅行、网约车类、移动小程序端是“重灾区”。
记者在小红书查找“瑞幸杀熟”的关键词,能看到很多网友们的“吐槽”。数百篇笔记,主题根本相同:大都是瑞幸先低后高,买多了后单价反而变高。
多数人不是纠结咖啡价格凹凸,而是瑞幸的做法让长时间客户有被当韭菜的感觉,这是他们不能了解的。
据悉,上一年11月,中心网信办秘书局等四部分就已发布了《关于展开“明亮清明·网络渠道算法典型问题管理”专项举动的告诉》,其间禁止运用算法施行大数据“杀熟”。禁止运用用户年纪、工作、消费水平等特征,对相同产品施行差异化定价行为。提高优惠促销透明度,明晰阐明优惠券的收取条件、发放数量和运用规矩等内容。客观照实阐明优惠券收取失利原因,禁止以“来晚了”“擦肩而过”等提示词掩盖实在原因。
(原题为《同款瑞幸咖啡竟差了6元,开了会员仍比他人贵!客服回应》)